在12月29日举行的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会长、工信部原部长李毅中表示,中国的工业化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2022年是进入“十四五”的第二年,工业领域要进一步落实建设制造强国的重点任务,争取在“十四五”期间内实现。
在李毅中看来,当前国际形势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各国都在大力调整经济结构,更加重视本土化、区域化,需要警惕其利用绿色低碳来构筑新的经济贸易壁垒和技术门槛。同时,疫情仍在全球蔓延,经济恢复缓慢,我国需要进口的产品可能会中断,美元超发引起金融和大宗商品等市场动荡。
他指出,当前大变局下中国工业发展面临着六大挑战。
一是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国内研发投入R&D占GDP的2.4%,绝对量达2.4亿万亿,仅次于美国。但其中用于基础研发的部分只占6.2%,中国提出在“十四五”期间基础研发占比要提高到8%,相比之下,发达国家大多保持在15-20%的水平,仍显不足。
二是产业多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产品低端过剩、高端不足。电子信息、航空、航海,包括汽车的发动机、高端装备制造、智能仪表仪器、医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的进口依存度比较高。
三是地区、行业、企业差异大,工业2.0-4.0共存。
四是绿色低碳转型缓慢。严重污染有了明显的扭转,但是没有根本改变。以二氧化碳排放量为例,中国排放量占全球30%,而且每年还有1.5%的增长,碳达峰碳中和任务依然繁重。
五是数字化智能化正在起步,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两化”深度融合、企业跨界融合还需要走深向实,进一步提升技术水准和应用水平。
六是部分能源资源短缺。原油去年进口依存度为73.5%,较去年大约增加0.9个百分点,天然气43%,铁矿石85%,铜、钴、镍在90%左右。
图:李毅中在“中新财经2021年会”上发言
李毅中强调,工业和制造业仍然起着支撑、带动和保障的作用,针对出现的“脱实向虚”,工业被空心化、工业被边缘化、工业制造业占比过早过快下降的状况,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落实“工业是立国之本、制造业是强国之基”的战略定位。
他表示,当前需要正确认识工业发展上的问题和差距,工业化还要走一段很长的路,第一步是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末进入制造强国行列,在大变局新形势下,中国制造要有新突破。
一是要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关键核心技术和行业共性技术攻关。在2020年完成第一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基础之上,执行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前瞻布局一批重大专项和国家重点实验室。2020年中国已建成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17个,到2025年将达到45个,覆盖主要行业。
“到2020年,我们已经建成了国家级的制造业创新中心17个,到2025年要达到45个,这就把主要的行业都覆盖住了。工业行业、企业都要积极参与,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现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是1.35%。按照“十四五”的要求,每年要增长8%,因此到2025年我们要提高到1.85%。”李毅中说。
二是深入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持续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适度超前开展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2020年中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例是7.8%,到2025年将提高到10%。要发展智能制造,推进5G+工业互联网,建成自动化生产线、数字车间、智能工厂、智慧园区。工业APP现在有60万个,到2025年要达到100万个,这是工业数字化的有力抓手。
三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包括基础核心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技术材料、产业技术基础、工业基础软件,合称“五基”。要按行业梳理被“卡脖子”的痛点,然后开展专项协同攻关,通过强链、补链、固链来提升产业链的安全性和现代化水平。
四是深入节能降耗减碳和治理污染,推进绿色低碳制造。调整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要梳理碳排放,查清碳足迹,落实“双控”责任。要保障能源的安全和经济安全,特别是初级产品要保供稳价。
五是大力推动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壮大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重点先进制造业,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培育一大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和产业链领军企业,大中小企业要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