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往传统的“中国制造”已经不足以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改革转型势在必行。而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转向“中国智造”势在必行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制造业开始快速崛起。尤其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政策的不断放开以及沿海地区开放程度的逐渐提高,民营企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大量的劳动力、廉价的土地和原材料成本,以及巨大的中国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制造企业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有了外资、合资和合作企业。
很快,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二个10年。这一时期,正好是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开展“去工业化”和产业转移的关键时期。一个想转出去,一个想引进来,两边一拍即合,大量海外资本开始涌入中国,形成了如今数量庞大的外资与合资制造企业,以及同样大量的台资、港资企业。
利用中国的低成本优势,沿海地区的制造业得以快速发展,获得了大量的OEM(代工)订单,中国逐渐成为国际制造业的生产外包基地,“Made in China”开始走向世界,逐步形成规模化经济。
2000年以来,中国制造业进入新一轮的迅速发展时期,船舶机床、汽车、工程机械、电子与通信等产业的产品创新层出不穷,进而大幅拉动了对重型机械、模具以及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从而带动了整个制造业产业链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的产业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中国制造业开始迅速融入全球经济,国际贸易额开始迅速攀升。很多中国制造业的优秀代表,如联想、海尔、华为等开始走出国门,见识更大的世界。
与此同时,制造业产品成为我国出口商品的主体,为国家换取了大量的外汇,我国财政收入的近一半来自工业。到了2010年,我国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高达40.1%,比1952年的17.6%增加了22.5个百分点。随着制造业的迅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了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
然而,由于采用粗放型、规模化的生产模式,这些企业仍然大多是在为国外加工产品,没有自己的核心科技和自主知识产权,生产再多的商品,也不过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甚至很多无自主品牌、无自主设计、无核心技术的“三无”中资企业,只能靠代工生产来赚取微薄的利润。我们繁忙的“世界工厂”,在其他人眼中,不过是一个利用人口红利和全产业链优势替他人做工的“世界加工厂”而已。
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劳动力素质的不断提高,以往传统的“中国制造”已经不足以支撑我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改革转型势在必行。而要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必须要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智造”。
何为“中国智造”
关于“中国智造”,国家一直在提倡,也有很多人在讨论,但每个人对此又有各自的理解,这个词到底是什么意思?
从概念上来看,中国智造是以数据为核心,为我国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适应需求结构变化趋势,完善现代产业体系,积极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中国“智造”水平,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国际竞争力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也是我国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
这样的说法实在太过笼统,为了帮助大家理清思路,我们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去进行简单的理解:
从宏观上来说,“中国智造”可以分为5个方面,即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产业的转型升级,从价值链的中低端逐步迈向中高端,产品质量和效益的不断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进一步提升。
从微观上来说,也有5个方面,即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产品设计,更加智能化、数字化的生产过程,更加高效率、低成本的制造与服务的一体化,更加精细化、科学化的企业管理,更加一体化、全球化的标准体系。
那么,为什么我们说“中国智造”是未来趋势,而且是必然要完成的转型升级呢?
首先,在全球经济和贸易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的不适应性,在当前阶段表现得更加明显。其中,我国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
① 产业不稳,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② 产业不强,除个别行业技术领先外,大部分行业的技术相对落后,“中国制造多,中国创造少”。
③ 个别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与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相适应的现代第三产业,即现代金融、现代保险、现代信息业等的发展滞后。
这些问题由来已久,但在中美经贸摩擦等国际背景下,表现得更加尖锐。因此,为了摆脱美方的“威胁”,我们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产学研相结合,才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飞跃。
其次,即使没有中美经贸摩擦,随着智能化的发展,企业的生态和边界发生的剧烈变化,也使得实现产业升级成为经济规律的必然。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们已经从之前相对落后、相对不发达的工业体系、制造业体系,进入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工业体系,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为了保持竞争优势,就必须实现产业升级,否则就会被市场淘汰。
最后,在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大背景下,每个国家都在思考未来经济和制造业部门的发展战略。
如果按照原来的赛道,我们距离发达经济体还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赶超,就必须抓住每一次工业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巨大机遇,而制造业部门作为其中的核心方面,自然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
因此,中国的制造业必须要实现从传统生产方式到现代生产方式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对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需求链的整合能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
“中国智造”的投资重心
总体来说,“中国智造”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它不仅体现在国之重器上,在民企中也是一样。同时,它也不是单纯指工业自动化,制造业智能化将不仅局限于制造环节,还包括产品的开发、供应、生产制造、营销和服务等环节。
那么,投资者应该如何把握“中国智造”的投资重心呢?
① 智能机器人
机器人作为“智慧工厂”的核心载体,在智能制造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机器人的智能化改造,也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
目前,就算是一些比较高端的工厂自动化生产线,也大多处于工业3.0的时代,比如广泛使用的MES(制造执行系统),由于其主要功能还停留在生产数据采集、生产管理、自动化程序管理等阶段,便产生了两大弊端:一是产品合格率只能无限接近100%;二是系统只能制造一种或少数几种型号,而无法满足最新的“个性化”需求。
然而,如果用机器模拟人工生产,便有望达到“拟人化”的效果,大大提升生产质量和效果。
② 数字制造
数字制造作为工业3.0时代末期的产物,其核心是采用大量PLC(可编程逻辑控制器)、传感器去控制或获取生产过程中的工艺数据。
由于所有拟人化机器人的动作执行,都是以大量制造工艺数据为基础的,因此,拥有一个智慧工厂的前提,便是拥有一个大的制造工艺数据库。
③ 人工智能
在人工智能的助力下,第四次工业革命已经来临,一个由“智能经济”“智能社会”构建的时代,正在开启。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可以将一部分劳动者从重复、低效、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还能推动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大幅提高生产效率,全面提升产业智能化水平。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渗透到交通、城市、金融、工业制造、能源、医疗、物流等产业领域,推动着各产业结构的颠覆、重组与转型升级,也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变革发展。
国务院《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战略目标:到2025年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实现重大突破,部分技术与应用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人工智能成为带动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的主要动力,智能社会建设取得积极进展。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5万亿元。到2030年人工智能理论、技术与应用总体达到世界领先水平,成为世界主要人工智能创新中心,智能经济、智能社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为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和经济强国奠定重要基础。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元,带动相关产业规模超过10万亿元。
人工智能引领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全新的“智造”时代。
④ 芯片
除了“AI大脑”之外,“中国智造”还离不开“中国芯”。
近年来,围绕芯片发生的事件和展开的讨论,成为市场关注的重点。以华为为代表的众多企业,在全球势头正猛之时,接连遭受美国的各种打压:从“孟晚舟事件”开始,到迫使各国放弃与华为的5G合作,再到2020年断供芯片等一系列操作,的确带来了不小的困难。其中,断供芯片更是一着狠棋,使我国由于光刻机技术受制于人,而被“卡住了脖子”。
中国在追赶之路上,类似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领域还有不少。美国等西方国家正是针对中国这些技术的短板进行了重拳打压。
再举个例子,堪称“新能源汽车CPU”的车规级IGBT,也曾长期被国际巨头英飞凌、三菱等垄断,“卡脖子”态势一度严峻,极大限制了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自主发展。
一片指甲盖大小的芯片,却承担起了产品的命脉。芯片研发之路,也成了政府及科技企业重点关注的对象:从“百万年薪招聘芯片人才”到“芯片制造商优惠税收政策”;从“建立人才储备基地”到“鼓励科技股证券交易板块上市”,我们的芯片之路逐渐走出了自己的一片天。
2020年8月,国务院印发《新时期促进集成电路产业和软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指出中国芯片自给率要在2025年达到70%。
从“制”到“智”,虽仅一字之差,却蕴藏着千万企业背后“科技强国”的使命。当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信息技术,贯穿于设计、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环节时,中国制造业便不再是一块块被缝在衣服上的印有“Made in China”的布料,而成为一串集智能化研发生产于一体、全流程自给自足的“链条”。
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强劲动力
2020年,在中国的外贸行业,流行着这样一个段子:“2月的口罩,3月的额温枪,4月的熔喷布,5月的头盔,6月的自行车”,这不仅是世界经济艰难求生的缩影,也是中国经济逆势上扬的具体表现。
自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经济也被按下了暂停键。在一片狼藉之中,承担着保障物资生产任务的中国制造业企业最先清醒过来,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迅速落实产能,开始有序复工复产,为世界经济的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也成为全球贸易的稳定器。
面对世界各地抗击疫情所产生的各类需求,国内相关制造企业不仅将原生产线开足马力,还购置了新设备,进行了全面扩产,最大限度地扩产能、增产量、保供应。从商务部统计数据可以查到,2020年我国进出口总值为32.16万亿元,同比增长1.9%,其中对美国和东盟的进出口分别增长8.8%和7%,成为全球唯一实现货物贸易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这一次新冠肺炎疫情,使中国制造、中国速度震惊了世界,中国利用制度优势,以最快的速度控制住了新冠肺炎疫情在国内的走势,也是第一个走上经济复苏轨道的国家。
中国不仅给很多国家带去了信心,也从实质层面给予了它们不少帮助。比如抗疫物资的援助,包括口罩、呼吸机及疫苗。据外交部网站,截至2021年7月,我国已向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提供了5亿多剂新冠疫苗和原液,相当于当前全球新冠疫苗总产量的1/6。中国企业为世界卫生组织主导的“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COVAX)生产的疫苗也已下线,并被快速提供给世界卫生组织。同时,对于所有向中国提出疫苗合作需求的国家,中方都克服困难给予积极回应并启动合作。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联系密不可分。一个稳定的中国市场,对于全世界的经济复苏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不仅投资者看好中国的发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也普遍认为,中国经济增长将回到正常的运行轨道,显示出全球对中国经济复苏的强烈信心。
值得关注的智能化产业链
随着中国实力与创新力的不断提升,“中国制造”已经开始逐渐摆脱“低质低价”的标签,尤其在智能化领域,占国际市场的份额越来越高,甚至有不少中国的品牌手机在新兴市场出现了供不应求的情况。
中国制造在其他领域的进步也有目共睹,比如,在汽车市场,多年的技术积累加上智能化的浪潮,使中国品牌汽车在产品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甚至可以与合资品牌一较高下;在家电行业,智慧楼宇系统不仅可以对远程楼宇进行自动化操作,还能通过监测系统状态及能耗,进行节能优化控制。
另外,还要重点介绍一下工业互联网平台情况。
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包括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软件层、应用层和安全体系六大板块,其中,网络、平台、安全是工业互联网的三大体系,网络是基础,平台是核心,安全是保障。
最核心的整个平台又包括边缘采集(数据采集)、基础设施层、平台层、应用层和工业安全层5个体系,虽然从术语角度比较不好理解,但我们可以从投资的角度依次进行说明。
① 边缘采集
边缘采集,是指通过大规模、深层次的数据采集和各个数据库的协议转换与边缘处理,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数据基础。数据采集体系,包括设备接入、协议转换和边缘数据处理三层。
边缘采集领域涉及的企业,主要有工业自动化企业和工业互联网企业,比如西门子、安控、电信、中兴通讯、华为等提供工业协议转换服务的企业。
② 基础设施层
基础设施层主要解决的是数据存储和云计算的问题,设备以服务器和存储器为主,其关键点在于,能够完成大规模资源的整合并且可以根据客户需求,在各类资源之间进行快速匹配,也就是资源整合和资源调度。
该部分涉及的国内企业,基本都是行业内领先的大型企业,如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金山等,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
③ 平台层
平台层,是指通过不同的编程来构建数字模型,也就是在现有的基础设施平台上,构建一个可扩展的工业操作系统,为应用层(工业App)的开发提供基础平台。
该领域涉及的企业包括:装备和自动化企业、领先制造企业、软件企业和ICT(信息通信技术)企业。
④ 应用层
工业App,是基于工业PaaS(平台即服务)平台开发的满足特定场景的工业应用软件,特点是面向特定行业、特定场景。
由于国内起步较晚,目前只有少量工业App被开发出来,且技术尚不成熟,很多高端工业App仍主要依赖进口。
⑤ 工业安全层
工业安全涉及工业领域的各个环节,贯穿整个平台架构,可分为产品类和服务类两种。其中,产品类主要包括:设立工业防火墙、检测审计平台、漏洞挖掘平台和统一安全管理平台,服务类则包括咨询、实施和运营服务。
从下游的工业互联网企业布局来看,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比如,在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方面较为突出的企业,有华为、腾讯、阿里巴巴、浪潮、百度等,另外还有一批新兴的创新型企业,如寄云科技、索为系统、普奥、机智云等,也逐渐展示出了自己的优势。
中国智造转型下的国潮崛起
近几年,国货不再仅仅是一种情怀,更代表着实实在在的利润。投资者作为个体,处在“资本、科技、国潮”叠加的大时代中,一定要先想清楚一些关键的大逻辑,才能找对投资路径,做到有的放矢。
首先,国潮的兴起,是时代的必然选择:
① 中国经济的强大,是国货兴起的根基。综合国力强大的表现之一就是国潮的兴起。
② 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体现在民族自信上。曾经的中国,在世界上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大国,现在我们要通过国家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强大,找回这种自信,而国潮就是文化自信回归的必然体现。
③ 社会结构的构成,支撑国潮的兴起。当一个社会从生存型社会走到发展型社会,未来再走向享受型社会,年轻人就会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也会有更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而年轻人的这种变化,很大程度地体现在对国货的选择方面。
④ 产业上的进步。
过去,我国的汽车产业是落后于其他国家的,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同了,我国不仅出现了很好的品牌,还有三大造车新势力均已赴美上市;过去,我们的很多服装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现在李宁、安踏的质量,可以和耐克、阿迪达斯相媲美。
除此以外,中国的白酒是世界上最好的,我们的很多食品、医药器械,都可以去挑战全球顶尖的同类产品。
因此,国潮之风加速盛行不是一种偶然,而是时代到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齐备,使中国迎来了国潮大时代。
其次,国货的未来空间无限。
在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角落,很多国货仍然是“小荷才露尖尖角”。毕竟国货要替代在中国人脑海里根深蒂固的外国品牌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这段时间,就是投资的黄金时期。
从市场角度来说,国际大牌都有着专业的运作,能够把品牌植入消费者的“骨髓”中,但高昂的价格决定了它不可能走进下沉市场。
而随着互联网时代新型零售平台的成熟,新的国货产品既可以不用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去铺线下渠道,直接做线上渠道,又可以借助网红带货、直播带货等方式,迅速打开产品的知名度。
凭借中国人口基数大的独特优势,迅速积累起一批用户,实现快速发展,只要产品质量好、口碑好、价格实惠,消费者就会自动对比同类产品的性价比,最终国货品牌胜出的可能性更大。
如果说,过去“支持国货”更多的是一句口号、一种短时间的情感宣泄,那么,随着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的提高,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转变为一种长期的坚持与信仰,这就是国货崛起的群众基础,也是由时代趋势所决定的。
未来,国潮的趋势还会继续被强化,我们的产业会更加精细化、更加符合消费者的需求、更有竞争力,产品也会更具民族特色。届时,资本市场也会更加认同国货,国货品牌会变得更加强大。
对于投资者来说,未来最好的机会在中国,中国最好的机会在国货。国潮的机会很多,但坑也不少,一定要做预期可控的投资,宁可不投,也不能乱投。